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家庭生活类视频成为热门内容。其中,《与子乱视频》这一现象引发广泛讨论——父母拍摄与子女互动时未经同意的尴尬、出糗画面,在获得高流量的同时,也面临侵犯儿童隐私权的质疑。本文将从法律边界、儿童心理影响、社会伦理等角度,探讨这种内容创作的合理性与其背后折射的亲子关系问题。
现象溯源:何为「与子乱视频」?

特指父母刻意拍摄子女哭闹、摔倒、出丑等非常态画面,或诱导孩子做出不符合年龄的言行(如模仿成人跳舞、说网络流行语),通过剪辑强化戏剧效果。典型案例包括「萌娃被洋葱辣哭」「三岁娃学妈妈化妆」等,这类视频常带有#坑娃日常#等标签,单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百亿。
流量背后的法律红线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专家指出,若视频暴露孩子隐私部位、家庭住址或长期负面形象,可能构成侵权。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法院判决父亲删除含有儿子洗澡镜头的视频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成为此类纠纷的标杆判例。
被忽视的儿童心理创伤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以上儿童已具备羞耻感。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对200个「网红萌娃」账号分析发现,61%的视频存在孩子明显抗拒拍摄的微表情。长期被当作娱乐素材的孩子,可能出现表演型人格或对亲密关系产生不信任。
健康亲子记录的替代方案
建议采用「三不原则」:不拍隐私瞬间、不强迫表演、不永久公开。可改为记录孩子自主探索的自然状态,或采用延时摄影、手绘日记等形式。如抖音「成长银行」活动倡导的「私密上传,成年后解锁」模式,既保存记忆又保护权益。
亲子内容创作需在记录美好与尊重人格间找到平衡点。建议平台建立儿童出镜审核机制,家长应意识到:孩子不是家庭综艺的演员,他们的知情权与肖像权需要被郑重对待。真正的亲情温暖,不在于收割多少点赞,而在于镜头之外那份不被表演欲污染的守护。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