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好人'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象征。自2012年启动'承德好人'评选活动以来,这座城市通过发掘和表彰普通市民中的道德模范,构建了独特的城市文明风景线。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好人'用他们的善行义举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本文将带您了解'承德好人'评选的起源、标准、典型人物及其社会影响,探寻这座旅游名城背后的精神内涵。
一、'承德好人'评选的缘起与意义

2012年,承德市文明办为响应中央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号召,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开展'承德好人'评选。该活动旨在发掘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通过基层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每季度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大类'承德好人'。十年来,这项活动已成为承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累计评选出各级好人1600余名,其中3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不仅树立了道德标杆,更在全市形成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二、'承德好人'的典型代表与感人事迹
在众多'承德好人'中,有坚持18年义务扫街的八旬老人李淑芹,有冒生命危险冰窟救人的农民工杜志强,有扎根山区教育35年的教师王桂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诚信油条哥'刘洪安,他坚持使用新鲜油炸制油条并将剩油公示处理,带动了整个餐饮行业的诚信经营风尚。这些普通人用不平凡的坚持诠释了'好人'内涵:滦平县出租车司机张建军10年免费接送血透患者2000余次;双桥区社区医生王立新建立'健康档案'服务6000多位居民。他们的故事通过媒体传播,成为感动城市的温暖力量。
三、评选机制与社会效应的深度分析
'承德好人'评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采用'群众推、群众评、群众学'模式,通过社区摸排、单位推荐、媒体发现三条渠道收集线索;实行季度评选与年度总评相结合,建立动态管理档案;配套出台《礼遇帮扶道德模范实施办法》,给予好人公交免费、医疗优先等18项礼遇。这种机制创新使评选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据统计,承德市注册志愿者人数从2012年的5万增至2022年的43万,好人效应持续放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显示,承德城市文明指数连续五年居河北省前列,'好人文化'功不可没。
四、从城市名片到文化现象的演进
经过十年发展,'承德好人'已从单一评选活动升华为城市文化品牌。市文明办打造了'好人广场''好人墙''好人故事汇'等宣传阵地;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好人颂》等一批原创作品;教育系统将好人故事编入校本教材。这种文化建构使道德模范从'盆景'变'风景':围场县成立37支'好人志愿服务队',承德县开展'好人帮好人'结对活动。特别在旅游领域,'寻找最美承德人'活动让外地游客直观感受城市温度。这种文化输出使承德在避暑山庄、外八庙之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五、新时代'好人文化'的创新发展
面对新时代要求,承德市正在推动'好人文化'迭代升级。2021年推出'数字好人馆'微信小程序,采用VR技术展示600余位好人事迹;创新开展'外籍人士评承德好人'活动,增强国际旅游城市包容性;建立'道德信贷'机制,为好人们提供创业支持。这些创新举措使传统道德建设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评估认为,承德探索出了一条'道德建设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进'的特色路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宝贵经验。
'承德好人'评选活动用十年时间证明: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更在于精神文明的厚度。这些平凡好人的故事,如同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道德火种,照亮了社会向善的道路。他们的存在让承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为全国道德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承德方案'。展望未来,随着评选机制的不断完善、传播方式的持续创新,'承德好人'这张金色名片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推动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