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瓜园》作为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197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戏曲艺术片。这部作品以豫剧为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劳动的景象。'扒瓜园'这一行为本身,既是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也隐喻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今回望这部作品,它不仅是一段艺术档案,更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对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下,重新解读《扒瓜园》具有特殊的历史镜鉴意义。
一、历史语境下的艺术标本

《扒瓜园》诞生于文革后期(1974年),是'革命样板戏'模式在戏曲电影领域的延伸。影片改编自同名豫剧,讲述生产队抢收西瓜时,老农与青年社员在'保集体财产还是顾私人情面'问题上的思想碰撞。这种'公私之辩'的叙事框架,典型反映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创作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运用的豫剧唱腔和河南方言,为研究地方戏曲电影化提供了珍贵样本。
二、农业文明的微观叙事
'扒瓜'特指西瓜成熟季的集体采收作业,这个过程包含看瓜、验瓜、摘瓜、运瓜等完整农事链条。影片细致展现了传统种瓜技艺:如何通过敲击声判断成熟度(闷响为熟,脆声未熟)、怎样保留瓜蒂延长保鲜期。这些细节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西瓜农事教科书',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如'麦黄时节西瓜熟')至今仍是华北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集体记忆的情感载体
在豆瓣等平台,不少60后观众留言提到'看这部电影时正在地里偷瓜'的童年经历。这种集体劳动场景唤起的共情,使《扒瓜园》超越了意识形态宣传品的功能,成为一代人的情感锚点。影片中社员们用木轮车运瓜、在打谷场分瓜的场景,实际记录了消失中的传统农村协作方式。人类学家指出,这类影像为研究中国农村从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转变提供了可视化证据。
四、戏曲电影的创新实验
作为戏曲与电影杂交的特殊类型,《扒瓜园》采用实景拍摄但保留虚拟化舞台表演:演员依旧面对'第四面墙'唱念,锄地动作配合锣鼓点完成。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意外造就了独特的审美张力。影片中长达7分钟的'抢收瓜园'唱段,通过电影蒙太奇将十几个劳动场景压缩在戏曲节奏中,这种时空处理方式影响了后来《朝阳沟》等戏曲电影的创作。
五、当代语境下的再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使《扒瓜园》获得新解读维度:其一,影片记录的传统种质资源(如黑皮冬瓜型西瓜)正成为特色农业开发对象;其二,集体劳动中蕴含的互助精神对当代合作社模式仍有启示。2021年河南暴雨期间,微博上'新扒瓜园'话题下,村民自发抢救瓜田的视频与电影镜头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出农耕文明生命力的延续。
从革命宣传工具到文化遗产标本,《扒瓜园》的价值认知经历了深刻嬗变。它既是中国戏曲电影史上的特殊案例,也是解码农村集体记忆的密匙。建议当代观众跳出意识形态框架,从农耕技艺传承、集体记忆构建等维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对于研究者而言,影片中那些看似程式化的劳动场景,实则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民俗学富矿。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扒瓜园》的数字化修复与活化利用应当提上议程。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