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就色是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哲学和色彩智慧。不同于现代色彩学的科学分类,去就色融合了阴阳五行、自然观察和人文精神,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色彩体系。这种色彩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服饰、绘画等艺术领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去就色的起源、分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去就色的起源与定义

去就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色彩观念,其名称来源于《周礼》等古代典籍。'去'指远离、消退,'就'指接近、显现,'色'则指色彩的变化状态。这种色彩观念认为,色彩并非静态存在,而是随着光线、环境不断流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古代工匠通过观察自然中色彩的渐变现象,如朝霞暮霭、四季更迭,总结出了这种独特的色彩认知方式。去就色体现了中国人'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美学理念。
去就色的主要分类体系
传统去就色主要分为五大类:青去就、赤去就、黄去就、白去就、黑去就,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每类又细分为'去色'和'就色'两种状态。以青去就为例,'去青'指青色逐渐消退的状态,呈现蓝灰色调;'就青'则是青色充分显现的状态,呈现鲜亮的青蓝色。这种分类不仅描述色彩本身,更记录了色彩变化的过程。在《营造法式》等古籍中,详细记载了各类去就色的具体色相及其应用规范,形成了完整的传统色彩体系。
去就色的实际应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去就色运用最为典型。故宫的屋顶采用黄就色琉璃瓦,象征皇权至高无上;江南园林则多用青去色,营造含蓄典雅的意境。传统服饰中,不同季节选用相应的去就色:春季用青就色显生机,冬季用黑去色表凝重。绘画艺术更是讲究'随类赋彩',通过去就色的巧妙搭配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这些应用都体现了去就色'以色达意'的文化功能,使色彩成为传递情感和理念的视觉语言。
去就色的哲学内涵
去就色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辩证思想。'去'与'就'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事物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运动规律。道家认为,色彩变化如同'道'的运行,处于永恒的动态平衡中。儒家则将去就色与礼制结合,不同社会等级使用特定的去就色,如'正色'与'间色'的区分。这种色彩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形成了崇尚含蓄、中和、自然的色彩观,与西方追求鲜明对比的色彩理念形成鲜明对照。
去就色的现代价值
在当代设计领域,去就色理论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色彩渐变理念启发了现代渐变色的应用;对色彩情感属性的研究,为色彩心理学提供了东方视角。许多设计师尝试将去就色与现代色彩体系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色彩方案。在文化传承方面,去就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数字化技术,学者们正努力重建古代去就色的完整色谱,让这一传统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
去就色作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一套独特的色彩体系,更是中国人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智慧结晶。它告诉我们色彩不仅是视觉现象,更是文化符号和哲学思考的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去就色的价值,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度,也能为现代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建议读者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时,可以特别关注其中的色彩运用,体会去就色所传达的丰富文化信息。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