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是1991年上映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由李前宽、肖桂云执导,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的光辉历程。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全景式展现建党历程的影片,它不仅填补了影视创作的空白,更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主旋律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展现了革命先驱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
历史背景与创作缘起

《开天辟地》的创作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1991年,为庆祝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全面反映建党历程的影片。创作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多位党史专家,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影片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再到1927年南昌起义,完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历程。这一创作填补了中国电影在建党题材上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艺术特色与叙事手法
影片采用了史诗般的叙事结构,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巧妙结合。导演运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手法,既展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思想探索,又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革命家的成长历程。影片在场景再现上力求真实,1:1重建了中共一大会址,并动用了大量群众演员再现历史场景。配乐方面,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主题曲气势恢宏,与影片的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
人物塑造与表演艺术
影片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演员阵容。邵宏来饰演的陈独秀、孙道临饰演的李大钊、卢奇饰演的孙中山等角色塑造都堪称经典。演员们不仅在外形上力求贴近历史人物,更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青年毛泽东的塑造,突破了以往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理想与激情的革命青年形象。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使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开天辟地》的上映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广泛好评。影片不仅获得了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它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新范式,为此后《建党伟业》等同类影片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了党史知识,传承了红色基因,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
当代价值与启示
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开天辟地》,仍然能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影片所展现的革命先驱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对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影片提醒我们不忘来时的路,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范例,它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当前影视创作仍具有借鉴价值。
《开天辟地》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更通过电影语言传递了永恒的精神价值。三十多年过去,这部影片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所记录的历史和传承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开天辟地》这样的经典作品,将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