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中国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如《红旗颂》《白毛女》等已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经典。他不仅是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更是用音乐记录时代变迁的艺术家。本文将深入探讨吕其明的音乐生涯、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带您领略这位音乐大师的传奇人生。
一、音乐之路的起点:从抗战小号手到作曲大家

吕其明1930年生于安徽,10岁参加新四军文工团,从小号手起步。1949年随军进入上海后,师从贺绿汀等名家系统学习作曲理论。这段军旅生涯和科班训练,奠定了他'为人民创作'的艺术观和扎实的作曲功底。1956年为电影《铁道游击队》创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标志其专业作曲生涯的正式开始。
二、红色经典缔造者:解析《红旗颂》创作密码
1965年创作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是吕其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以国歌动机发展而成,运用复调手法将《东方红》《国际歌》旋律有机融合。据吕其明自述,他在上海音乐厅连夜创作时'眼前浮现的是天安门升起的红旗'。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交响乐'标题性、民族化'的创作范式,至今仍是重大庆典的必演曲目。
三、电影音乐革新:从《白毛女》到《城南旧事》
吕其明为60余部影视作品配乐,形成'戏曲元素现代化'的独特风格。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他将山西民歌《捡麦根》发展为主题旋律;为电影《城南旧事》配乐时,选用《送别》旋律并创新性地加入学堂乐歌元素。这些实践推动了中国电影音乐从'伴奏'到'叙事主体'的转变。
四、艺术理念的当代启示:人民性与时代性
吕其明提出'三不原则':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迎合市场。他在90岁高龄仍坚持创作,2020年完成交响组曲《使命》。其作品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如《焦裕禄》主题歌《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采用河南梆子腔,体现了他'音乐要扎根人民生活'的创作观。
从战火中走来的吕其明,用七十余载艺术生命谱写了中国音乐的时代华章。他的作品既是个人才华的结晶,更是集体记忆的音乐档案。在流量至上的今天,吕其明'为人民创作'的艺术精神尤其值得传承。建议音乐爱好者系统聆听《吕其明作品全集》,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温度与艺术高度。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