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第七轮城市总体规划,也是首个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这份规划不仅描绘了上海未来25年的发展蓝图,更承载着国家战略和全球视野。规划提出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瞩目地设定了建设用地'负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突破性目标,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将带您全面解读这份影响千万上海市民未来的重磅规划。

一、规划核心目标:建设卓越全球城市

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五大分目标: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全球网络枢纽和幸福宜居城市。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规划设定了'建设用地负增长'的硬约束,到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这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是革命性的转变。规划还提出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体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发展思路转变。

二、空间格局:构建'网络化、多中心'新体系

规划打破了传统的单中心发展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主城区将形成'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的布局,重点打造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同时规划建设5个新城(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形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这种多中心网络化布局将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

三、交通体系:打造'三个1000公里'骨干网络

规划提出构建'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市域铁路、1000公里中运量系统(如BRT等)。这将形成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60%,新城内部轨道交通站点800米覆盖率达到40%。同时规划完善高快速路网,推进长江口、杭州湾跨江通道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的互联互通。

四、生态建设:划定'四条底线'保障可持续发展

规划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条底线',其中生态保护面积占市域面积比例不低于50%。重点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构建'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空间格局。到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

五、文化传承:构建'一轴两带多心'文化空间

规划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提出构建以'黄浦江文化发展轴'和'苏州河文化休闲带'、'延安路-世纪大道文化功能带'为主体的文化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外滩、人民广场等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保留约730万平方米里弄住宅。同时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是指导上海未来2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提出的'卓越全球城市'目标和'底线约束、创新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规划既立足解决当前城市问题,又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先进理念。对于市民而言,这意味着更宜居的环境、更便捷的交通、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更多元的发展机会。随着规划逐步实施,上海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