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这片横跨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的土地,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更承载着无数感人的革命故事和厚重的历史记忆。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摇篮,晋察冀边区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军民鱼水情,成为敌后抗战的典范。如今,‘晋察冀’已超越地理概念,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本文将带您走进这片英雄的土地,探寻它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沧桑巨变。
血色丰碑: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与历史贡献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山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边区军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战术,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八年抗战中,晋察冀边区作战3.2万次,歼敌33万余人,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这里还孕育了《晋察冀日报》、抗敌剧社等文化阵地,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也曾在此战斗。
地理密码:三省交界的战略要冲
晋察冀边区以太行山、恒山、燕山为天然屏障,涵盖今山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察哈尔南部,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山—原—关’地形构成天然游击战场:五台山佛教圣地提供隐蔽空间,冀中平原保障粮食供给,平型关等隘口成为伏击要地。现今行政区划虽已调整(察哈尔省撤销),但‘晋察冀’地理单元仍以红色旅游线路形式延续,串联起西柏坡、城南庄、冉庄地道战遗址等地标。
文化基因:从《荷花淀》到‘老区精神’的传承
孙犁笔下《荷花淀》的清新文字,记录着战火中的诗意栖居;‘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事迹代代传颂。当代晋察冀地区通过建设革命纪念馆(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发沉浸式红色研学项目(如阜平骆驼湾‘脱贫攻坚实践课堂’),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2021年,‘晋察冀文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民歌《太行山上》、版画《豆选》等成为经典艺术符号。
新时代答卷:老区振兴的晋察冀实践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晋察冀老区迎来新发展机遇。阜平香菇产业、平山红色旅游、涞源光伏项目等特色产业崛起,太行山高速公路网贯通老区。2020年,晋察冀核心区全部脱贫,聂荣臻元帅‘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夙愿得偿。如今,‘晋察冀’品牌正延伸至文创(‘晋察冀’主题盲盒)、农产品(‘太行山’区域公共品牌)等领域,实现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堡垒到生机勃勃的振兴热土,晋察冀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革命史和发展史。这里的一山一水记录着军民团结的传奇,一砖一瓦镌刻着初心使命的印记。建议读者实地探访晋察冀革命遗址群,在聂荣臻故居触摸历史温度,在黄土岭战斗遗址聆听回响,更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力量。这片土地的精神遗产,将继续照亮新时代的奋进之路。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