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国际快时尚品牌HM因一份'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引发轩然大波。这场被中国消费者称为'辱华'的商业风波,不仅导致多个电商平台下架HM产品,更引发了全民抵制潮。本文将全面梳理事件始末,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探讨跨国企业在华经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涉及国家尊严、民族情感和企业责任的典型案例,HM事件对国际品牌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事件始末:从声明曝光到全民抵制

2021年3月24日,HM集团在官网发布声明,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宣布停止使用新疆棉花。该声明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发酵,#HM碰瓷新疆棉花#话题阅读量24小时内突破10亿。包括天猫、京东在内的电商平台立即下架HM所有商品,黄轩、宋茜等代言人相继解约。事件还波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同样参与'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的品牌。新疆棉花事件成为近年来最严重的商业辱华案例之一。

深层原因:BCI组织与西方政治操弄

HM声明的依据是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的所谓'调查报告'。调查显示,BCI自2020年10月起在美国政府压力下暂停了对新疆棉花的认证。专家指出,这实质是某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遏制中国新疆经济发展的政治工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展示的新棉采摘视频,有力驳斥了'强迫劳动'的荒谬指控。事实上,新疆棉花产量占全球20%,机械化采摘率已达70%。

法律视角:违反中国多项法律法规

法律专家指出,HM声明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电子商务法》及《广告法》。根据《反外国制裁法》第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执行外国对中国的歧视性限制措施。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分析认为,HM在未核实事实情况下传播虚假信息,损害新疆棉花声誉,可能构成商业诽谤。这也是各大平台迅速下架其产品的法律依据。

市场影响:HM在华业务遭遇滑铁卢

事件发生后,HM中国区销售额同比暴跌82%,2021年第二季度在华收入减少约5亿元人民币。百度指数显示,'HM'搜索热度下降73%。截至2023年,HM在中国关闭了超过60家门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同期销售额增长超过50%。这印证了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决心,也表明任何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企业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启示录:跨国企业的中国经营之道

HM事件为所有在华外企敲响警钟:首先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尊重中国人民感情;其次要保持政治敏感性,不参与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组织活动;最重要的是秉持商业本分,不将意识形态带入企业经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39万吨,占全国90%以上。任何诋毁新疆棉花的行径,既不符合事实,也终将被市场反噬。

HM辱华事件绝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原则问题。它深刻表明:中国市场虽大,但不欢迎任何一边赚取利润一边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企业。对于跨国品牌而言,尊重中国法律、文化和消费者,才是立足中国市场的根本之道。正如网友所言:'中国棉花很软,中国人骨头很硬',任何触碰底线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抵制。这一事件也为国产品牌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时尚产业的自立自强。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